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

專題分析 新高底下私有化 馬股逐現兩極化

見報日:2010年11月27日

文:李玉萍

隨著國內經濟景氣持續復甦,馬股表現也隨之好轉,富馬隆綜指更在11月10日創下1528.01點閉市、及1531.99點盤中最高紀錄。

就在市場沉醉于一片欣欣向榮的氣氛時,一股私有化及併購風潮早已悄然而至。

誇張的是,10月份以來,欲私有化的公司規模有大的、有小的,有政聯的、有華資的。

富貴集團(NVMULTI,5021,主要板貿易)創辦人兼董事經理兼拿督鄺漢光,先行在10月8日宣佈私有化。

UEM集團(UEM Group)和公積金局(EPF)10月15日計劃,聯手獻購南北大道(PLUS,5052,主要板貿易)。

丹斯里劉團源及拿督劉文源為首的劉氏兄弟11月18日獻議,悉數收購龍合(LHH,4839,主要板消費)及特佳控股(EMIVEST,7125,主要板消費)股權。

11月初至今房地產領域更有多達3宗都是“合二為一”的併購交易,一旦完成會有3家房產公司自馬股下市。

強勁股市表現、市場融資充裕且容易,皆被視為私有化及併購活動突增的原因。

下市原因老掉牙

但追根究底,股項實力及潛在長期遭投資者“忽視”、壯大規模力爭投資者垂青,卻也是這股熱潮背后的老掉牙原因。

馬股流通量不足乃事實,961家上市公司數目尚算可觀,乏人問津且交投乏善可陳的股項卻多得是,市道稍好即遭大股東或創辦人私有化是再正常不過。

併購壯大規模除了有助提高競爭力,更容易聚集投資者目光,成為吸引投資者特別是外資的關鍵之一。

且看向馬證交所報備外資持股量的公司,何曾會是名不見經傳的無名之輩?

說到底,富馬隆綜指終歸只是30隻成分股的指標,余下931家上市公司若非突出,實難獲得投資者一視同仁的青睞,以致馬股遺珠愈來愈多。

投資者和企業擁有人的目光不一,如何讓兩條漸行漸遠的平行線重新交疊,看來大馬交易所確實需要費盡思量,為素來口碑不甚理想的馬股挽回一些聲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