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月1日 星期六

印度小額貸款引發自殺潮 慈善行業變高利貸

見報日:2011年1月1日

2010年10月,一股自殺陰霾開始籠罩印度南部的安得拉邦。

當地的政客宣稱,小額貸款機構SKS倡導的小額貸款模式,讓農民背負24%到100%不等的利息,最終讓他們當中57人因無法承受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。

這些政客更呼籲小額貸款的借款人,不要償還貸款。

“自殺潮”引爆的“罷還潮”,除了考驗安得拉邦這個以貧困聞名的地方,發生的一切更是整個行業未來走向的風向標。

但對有“窮人的銀行家”之稱的孟加拉經濟學者尤努斯來說,一切都是“資本”惹的禍,唯利是圖的運營模式,讓小額貸款“變味”,或也讓曾受益千百萬印度人覺得掉入騙局……

尤努斯發明小額貸款概念,在1976年創辦專門協助窮人的鄉村銀行(Grameen Bank),讓數百萬人從此脫離貧窮,這種貸款方式更風靡全球逾百個國家。

因為貸款額度小,貸款人範圍廣,造成溝通成本極高,小額貸款運營成本也比一般融資渠道更高,所以利息通常維持在20%到50%,甚至是25%到100%。

這樣的利率引起很多風險投資基金的注意,從而讓更多風險資本湧入,導致小額貸款機構越來越商業化。

這個原本旨在幫助人類消滅貧困的慈善行業,變為高利潤高增長的行當,滋生大批只知道賺錢的業者,引發危機的到來,與“掛羊頭賣狗肉”無異。

今年8月初剛在印度上市的SKS,便是小額貸款機構“變味”的最佳例子。

為了提高利潤,SKS開始降低運營成本,這個讓股東歡欣的消息,卻是風險徒增的危機,包括省掉開拓新市場的調研成本,選擇其他公司已進入的市場,造成業者過度集中。

風險基金湧入

在印度的28個邦中,50%以上客戶來自3個邦;曾爆發不良貸款危機的卡納塔克邦部分地區,有超過6家小額貸款機構同時放貸。

家徒四壁的農民只需提供一張照片和一份申請表表,就能同時向4、5家小額貸款機構借錢。

用來管理貸款人的信貸員規模也受限制,以SKS為例,05年一名信貸員需管理235名貸款人,09年卻需管理近500名貸款人,工作量翻倍。

每位信貸員要負責的貸款人數目快速上升,雖降低運營費用,卻增加信貸員了解貸款人還貸能力的難度。

在世界銀行旗下小額貸款研究機構(CGAP)看來,這是非常危險的現象,發現不良貸款出現的重要原因是重復貸款,貸款人從不同渠道獲得多筆貸款,但自身沒有相應的償還能力。

惟資本逐利下,印度早已步巴基斯坦、尼加拉瓜和摩洛哥后塵,爆發小額貸款危機,發生多起抵制小額貸款償還的抗議示威行動。

偏離社會目標
銀行家惹的禍

印度安得拉邦的危機迅速引起全球關注,類似“尤努斯模式面臨巨大危機”的標題,登上全球主流媒體財經版的頭條。

因為開拓小額貸款制度獲得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尤努斯,肯定不贊同上述觀點。

他今年接受《華爾街日報》專訪訪曾公開警告,小額貸款機構的商業化,會把這個行業變為高利潤高增長的行當,滋生大批只知道賺錢的業者,但不會擔心貸款會否傷害貧窮的客戶。

07年墨西哥小額貸款公司Compartamos銀行上市后(也是全球首家上市的小額貸款機構),尤努斯也曾憤怒批評這家前非政府組織。

“當一家企業是以獲利為目標時,就肯定會偏離最初的社會目標”。

商業化的支持者卻認為,只有商業化能讓小額貸款機構迅速增加資金規模,進而才有可能盡量多服務窮人,最終擴大公司的社會價值。

嗜血資本步步緊逼

SKS除了是印度放貸規模最大的小額貸款機構,也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業者之一。

印度每年會有678萬名貧困人口會向SKS借款渡過難關,其中超過98%都會如期還款。

SKS創辦人阿庫拉(Vikram Akula)曾是尤努斯斯的忠實支持者,鄉村銀行更是他學習的模板。

10月25日印度小額貸款危機發生后,他為自己引入商業資本辯白。

“小額貸款資金規模還不夠大,全球只有20%的窮人目前可獲得相服務,將機構轉為盈利組織的唯一目的,只為了獲得急需的商業資本。”

美國紅杉資本在07年先拔頭籌,主導的私募基金向SKS投入1670萬美元(約5165萬令吉)資金;08年SKS又接受另個美國私募基金Sandstone的750萬美元(約2320萬令吉)投資。

變革立竿見影,SKS的06年淨利只是81萬美元(約251萬令吉),07年增至414萬美元(約1281萬令吉),08年成長逾4倍至1746萬美元(約5400萬令吉),09年更達3686萬美元(約1億1400萬令吉)。

但嗜血的資本繼續步步緊逼,09年由商業投資者控制的股權佔SKS的72%,最初發起成立公司的非營利基金團體持股比例降至16%,政府為12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