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

去年成長7.2%‧規模7286億 大馬經濟體保東南亞第三大

見報日:2011年2月19日

報導:李玉萍

(吉隆坡18日)我國去年經濟成長7.2%,經濟規模擴大到7286億2446萬,稍微超越新加坡的7267億9300萬令吉,繼續捍衛東南亞第三大經濟體的地位。

國家銀行透露,外需走緩拖累出口表現,但幸有服務業、製造業和內需扶持,我國去年末季經濟增長達4.8%,全年增幅7.2%,優于市場一般預測。

“彭博社”早前向經濟分析師的預測中值顯示,末季增長料達4.6%,全年則達7%。

仍超越新加坡

出乎市場意料之外的亮眼經濟數據,也讓我國保住繼印尼和泰國之后的東南亞第三大經濟體地位,趕走被鄰國新加坡超越的疑慮。

新加坡剛在17日宣佈去年的經濟數據,全年經濟成長14.5%。

“大馬局內人”報導,據新加坡統計局網站資料顯示,09年的經濟規模達2666億5900萬新元(約6347.55億令吉)。

去年錄得的14.5%增幅,意味新加坡去年經濟規模擴大到3053億2400萬新元(約7267.93億令吉),或2391億5000萬美元(約7259.4億令吉)。

我國統計局資料則顯示,09年經濟規模為6796億8700萬令吉,去年取得7.2%增長后,經濟規模擴大到7286億2446萬令吉。

按照國家銀行今天的閉市令吉匯價,令吉兌美元為3.0355,令吉兌新元則是2.3804水平。

以此計算,我國的經濟規模為2400億3441萬美元,或3060億9329萬新元,無論以美元或新元兌算,都稍微多過新加坡。

“彭博社”去年11月報導,新加坡去年的經濟成長上看15%,有望創獨立以來最高紀錄,經濟規模並超越面積是新加坡478倍之巨的近鄰大馬。

末季外資流入118億

國內穩定經濟成長持續吸引外資進駐本地,主要流入服務、製造和礦業領域,其他則投資在股市和債券市場。

受外資流入股市帶動,末季外來直接投資額共達118億令吉,較第三季85億令吉多39%;調整后淨值從第三季44億令吉增至83億令吉。

惟在歐盟主權債務危機陰影下,外資投資在組合投資(Portfolio investment)的資金,末季達28億令吉水平。

服務業、製造業和礦業是最受外資青睞領域,金融、保險和商業服務為服務業最大受惠行業,其他如批發和零售貿易次領域亦有斬獲。

此外,製造業的電子與電器和油氣相關行業,仍是外資投資本地的主要領域。

國內公司減少海外投資,末季投資額僅32億令吉,以服務業公司居多,油氣和農業公司亦陸續在海外投資。

製造服務業兩大功臣

統計局發佈文告指出,我國去年末季的經濟成長動力保持強勁,尤其製造業和服務業年增6.2%,成為兩大推動成長功臣,內需也按年上升5.7%。

“彭博社”早前向經濟分析師的預測中值則顯示,末季增長料達4.6%,市場一般預測平均也是4.5%。

一如經濟分析師所言,我國去年首季經濟成長達10.1%,錄得2000年首季以來的最快增幅后,隨著全球經濟振興配套的利好及低基準效應消失,外圍又充斥不明朗因素,去年下半年起的溫和經濟增長走勢將延續到今年。

一位經濟分析師告訴《中國報》,我國經濟告別去年首半年的9.5%高增長后,第三季經濟表現已一如市場所料趨緩,只按年成長5.3%。

他指出,末季經濟成長率達4.5%,已證明增長繼續緩和的現象,至于貢獻國內生產總值28%的製造業,則成為去年末季經濟成長的主要推動力,儘管增長力道已比去年首半年來得低。

“至于和製造業息息相關的服務業,卻主要受益于持續走高的內需,包括零售、旅遊和電訊等商業活動蓬勃。”

肯納格證券研究經濟分析師萬蘇海米也認同說,保持強勁的內需協助緩和外需走緩洐生的衝擊,畢竟下半年經濟放緩乃不爭的事實。

通脹高企影響可支配收入

除了趨緩的外需,看漲的通貨膨脹也將成為影響我國經濟表現的一大隱憂。

經濟分析師指出,一旦通脹居高不下,每個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必受影響,減少消費難免導致私人消費趨低。

“再者,通脹將使企業的投入資源成本水漲船高,若無法轉嫁消費者便會削弱盈利表現,但轉嫁消費者卻使平民百姓生活負擔雪上加霜。”

他補充,屆時投資者或不太敢于投資,私人消費趨向謹慎,我國經濟自然備受影響。

他認為,由于目前面對的通脹是由供應和原產品主導,相信政府如今已著手處理,設法管控通脹,而且許多必需品也受統制。

“首相署表現管理和傳遞單位(PEMANDU)建議每半年檢討補貼,繼去年12月后的下一次檢討會在今年6月,若全球原產品價格高漲引致的通脹問頭未能解決,相信政府或妥協,不會大幅調整補貼。”

動盪外圍因素是關鍵

我國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經濟走緩,成長緩和之勢料將延到今年,經濟分析師認為,變幻莫測的外圍因素將持續牽引國內經濟表現。

問到今年經濟可能面對的風險時,萬蘇海米認為,源自歐洲的外需放緩將對倚重出口的我國構成最大威脅。

“內需的強勁成長能否持續,還得胥視政府落實第十大馬計劃和經濟轉型執行方案的進度。”

他解釋,像吉隆坡的捷運系統預定今年7月動工,相關的擴張效應卻只會在末季顯現,所以這段期間政府或需另謀對策。

“再者,私人投資尚未大規模回歸,加上今年海外資金流向難測,國內投資額或比去年遜色。”

他預測,我國今年經濟成長料介于5%到5.5%。

不具名的經濟分析師也說,我國的出口市場經濟復甦腳步能否持續和加強,始終為國內經濟表現蒙上一層陰影,即使美國近期公佈的經濟數據尚算樂觀。”

“對大馬而言,製造業扮演的角色依然吃重,所以外需的趨勢具有重大影響。”

艾芬投資銀行經濟分析師陳秋隆也認為,我國今年經濟表現續受外圍及內需因素影響。

“由于外圍因素如中國貨幣緊縮政策、美國失業率仍居高不下及歐洲國家債務危機,外圍需求料不會太高,所以內需是增長主要推動因素。”

他預測,今年經濟增長會達5%,但若國內消費及投資活動強烈增加,則有望達到6%。

內需支撐成長

在外圍缺乏穩定成長下,持續走強的國內需求,將繼續成為支撐經濟成長的因素。

國行指出,短期內全球經濟前景雖有改善,高失業率、國家財務狀況不佳和拮据的融資環境,仍是隱憂,未來將導致各國復甦速度不一。

反之,亞洲國家成長雖有通脹之虞,強勁內需仍對成長帶來正面影響,成長前景料表現亮眼。

國內私人消費將在就業市場復甦、原產品價格走高、融資便利等改善后受惠。

國行指出,經濟轉型執行方案下推出的各項建築與基建項目,亦有望繼續推動國內私人界發展,維持經濟成長動力。

增長力道趨弱

一如經濟分析師所言,我國去年首季經濟成長達10.1%,錄得2000年首季以來的最快增幅后,隨著全球經濟振興配套的利好及低基準效應消失,外圍又充斥不明朗因素,去年下半年起的溫和經濟增長走勢將延續到今年。

一位經濟分析師告訴《中國報》,我國經濟告別去年首半年的9.5%高增長后,第三季經濟表現已一如市場所料趨緩,只按年成長5.3%。

他指出,末季經濟成長率達4.8%,已證明增長繼續緩和的現象,至于製造業成為去年末季經濟成長的主要推動力,儘管增長力道已比去年首半年來得低。

“至于和製造業息息相關的服務業,卻主要受益于持續走高的內需,包括零售、旅遊和電訊等商業活動蓬勃。”

肯納格證券研究經濟分析師萬蘇海米也認同說,保持強勁的內需協助緩和外需走緩洐生的衝擊,畢竟下半年經濟放緩乃不爭的事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