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

名片效力需善用 88%賺利源自人際關係

見報日:2011年7月10日

在華人社會,一談到人脈,很多人都認為這是“講人情、走后門”的同義詞。
但根據史丹福(Stanford)研究中心曾發表一份調查報告結論,一個人賺的錢,12.5%來自知識,87.5%來自關係。
至于一個人事業的成功,80%歸因與別人相處,20%才是來自自己的心靈。
這證明人脈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,但不要以為發展人脈就是換名片,因為名片不等于人脈,人脈也不等于財富。
許多人以為只有保險、銷售人員、記者等行業才需要重視人脈,因為人脈是他們找吃的必備武器,也是最大的資產。
無論哪個領域或行業,人脈競爭力都是一個日漸重要的課題,尤其學校教育往往只重視專業技能,忽略人際關係教育,形成所謂“知識的巨人,人際的白癡”現象。
好萊塢流行一句話,“一個人能否成功,不在于你知道什么,卻在于你認識誰”,這句話當然不是叫人不要培養專業知識,但強調“人脈是一個人通往財富、成功的入門票”。
畢竟相對于專業知識的競爭力,一個人在人際關係、人脈網絡上的優勢就是人脈競爭力。
換言之,一個人脈競爭力強的人,擁有的人脈資源比別人更廣且深,讓他比別人快速獲取有用資訊,進而轉換成工作升遷的機會或財富,危急或關鍵時刻也往往可發揮轉危為安,或臨門一腳的作用。
專業和人脈競爭力是個相乘的關係,如果光有專業,沒有人脈,個人競爭力就是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”,若加上人脈,個人競爭力將是“一分耕耘,數倍收穫”。
哈佛大學為了解人際能力對一個人成就扮演的角色,曾針對貝爾實驗室(Bell Lab)頂尖研究員展開調查。
他們發現,被大家認同的傑出人才,專業能力往往不是重點,關鍵在于“頂尖人才會採用不同人際策略,多花時間和那些在關鍵時刻或有幫助的人培養良好關係,面臨問題或危機更容易化險為夷”。
不要擔心 被人利用
名片不等于人脈,人脈也並不等于朋友,因為有些朋友沒有利益關係,有些朋友卻建立于利益基礎,人脈是指有利益關係的朋友。
從人脈的定義來看,人脈的本質是價值交換,就是彼此對對方的價值,對方幫到你的前提,往往是你能幫到別人。說得更直接一點,人脈的基礎是相互利用的價值。
要把人脈“變現”,關鍵在于創造價值,然后拿這這個價值和別人交換,或說讓你的價值“被利用”。
不要覺得“被利用”這詞不好聽,因為一個人越成功,往往是他創造的價值越高,也就是他的“被利用價值”越高。
被稱為“上海皇帝”的杜月笙曾說:“不要擔心被人利用,能被人利用,那說明你還有價值”,這話不是很好聽,但人間道理大抵如此。建立高效人脈的前提,是你自身擁有多少“被利用價值”,其次則是如何把價值通過人脈放大。
若自己不能提供價值,卻整天攀附權貴,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不可能建立高效的人脈關係。
培養自信與溝通能力
每個人都有一套累積人脈的方式,前提是一個人必須先具備自信和溝通能力,才顯得自然也不為難自己。
一個沒有自信的人,舒適圈(comfort zone)很小,總是怕被拒絕,所以不願主動走出去和人交往,更甭論要拓展人脈。
在雞尾酒會或婚宴場合,西方人在出發前都會先吃點東西,並提早到現場,因為那是他們認識更多陌生人的機會。
但在華人社會,大家對這種場合都有些害羞,不但遲到還盡力找認識的人交談,甚至好朋友約好坐一桌,以免碰到陌生人。
儘管許多機會就在身邊,我們卻總是平白讓它流失。
其次則是溝通能力,所謂的溝通能力其實就是了解別人的能力。
這包括了解別人的需要、渴望、能力與動機,並給予適當的反應,至于傾聽更是了解別人最妙的法寶。
建立人脈10大潛規則
1.想釣到魚,就要像魚那樣思考
2.不要總顯示比別人聰明
3.讓對方做主角,自己甘願做配角
4.如果目中無人,會讓你一敗塗地
5.若常與人爭辯,你永遠難贏
6.鋒芒太露,下場不好
7.堅持刺蝟原則,保持適當距離
8.不要樹敵,因為樹一個敵等于立一堵牆
9.謙虛不虛偽,不苛求完美
10.相信沉默是金,失言不如無言
提升人脈競爭力8大貼士
1.建立守信用的形象
2.增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
3.樂于和別人分享
4.增加自己曝光的管道
5.多些創意與細心
6.把握每一個幫助別人的機會
7.保持好奇心
8.同理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