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

從花旗、百事…到哈佛 印度崛起成老總出口國

見報日:2011年8月14日

花旗銀行(Citibank)、百事可樂(Pepsi)、摩托羅拉(Motorola)手機業務部、聯合利華(Unilever)、哈佛商學院、歐洲工商管理學院,到底有什麼共同點?

他們來自不同的領域和產業,卻不約而同請來印度人擔任最高主管。

這種現象讓印度,除了以全球資訊科技軟件服務與委外服務賺取大量外匯,更專門出產其他地方少之又少的產品,成為名副其實的“老總出口國”。

不要懷疑,全球500大企業的總執行長第二大來源國正是印度。

據美國《財富》(Fortune)雜誌,全球500大企業的總執行長最多是美國人,第二多是印度,有7家;第三是加拿大,有4家。

500大企業的高階主管只有兩位中國人、兩位北美華裔,印度人卻高達13位。

但從小面臨競爭、印度國內資源短缺等現狀,造就這批印度高階主管的優秀能力,讓他們成為國際社會最精英的商界領袖,繼而營造這股印度旋風。

在印度,競爭自兒時開始,中學生若要獲得政府印度理工大學或印度管理學院的錄取通知書,就需在激烈競爭拔得頭籌,往往高達30萬申請者,只有2000人能成功進入這兩所學校。

大環境造就

這種競爭體系造就許多自律、刻苦學習的精英,據稱許多孩子從7歲開始就努力學習,為10年后的考試準備。

各國常有企業抱怨政府效率低,業主只好自力自強,在印度更是如此,去年世界銀行的經商便利度排名,印度在全球183個國家排名第134名。

在印度至少要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跑80個不同部門,拿到80份經商許可,就算不懂也只能自己想辦法。

這樣的磨練,讓印度高管要花更多時間來拉關係、遊說,一般西方企業的標準分工是讓公共關係部經營,印度總執行長卻親力親為。

印度缺乏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,這些精英就在這種環境學到一身能力。

《時代雜誌》報導,現任萬事達卡總執行長彭安傑(Ajay Banga)曾是花旗集團總執行長,第一次到印度真奈的花旗銀行上班時,看到地上總堆滿“大到足以推動飛機引擎的發動機”。

后來,他才知道這是為了避免缺電做準備,最后更明白這只是其中一道防線,因為在印度經商,總得準備好幾套劇本應急。

強在易適應多樣化

與瑞典、德國等其他國家的高管相比,印度高管從小生活在一個多民族、多信仰、多語言的社會環境,在適應現代全球市場的多樣化擁有獨到的優勢。

舉例說,彭安傑的哥哥彭文迪(Vindi Banga)是聯合利華前全球總裁,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。

兩人從小跟著當軍人的爸爸過著到處遷徙的生活,每兩年換防一次,這對他們是個完美訓練,從小就具備跨國公司高管應對新市場和不確定因素的潛質,學會快速適應,更精于溝通。

對于祖國的熟悉,讓印度高管與西方國家的高管相比,更精通和印度甚至其他亞洲國家的政府機構溝通談判。

新興市場的崛起更對印度人要在大企業突圍有利,因為他們早就習慣超低價破壞者的競爭。

彭文迪擔任聯合利華印度分公司總執行長時,經常要面對當地廠商,提供相似產品但價格只有三分之一的競爭。

他花了一年的功夫將聯合利華不斷改良,推向當地市佔率第一。

更關注中低收入階層

印度高管的耐心往往異于常人,將也更關注中低收入階層。

他們幾乎都有異于常人的耐心,就像人走在印度道路,必須要讓路給牛先過。

由于特殊的環境和低落的政府效率,企業經營者都很能等待,要想他們中途放棄並不容易。

研究人員發現,印度高管通常更關注度中低收入階層,這也和印度的實際情況有關,畢竟許多印度人每天的生活費還不到2美元(約6令吉)。

這些印度高管不只考慮賺錢,但非常關注社會責任感,認為若不幫助週邊社會過上更好的生活,那就算不上成功。

他們考慮的不只是給自己帶來利益,卻是給更多的人帶來好處,當作出各個商業決策時,會嚴肅考量這個因素。

相比之下,美國的高管則更考慮若從這個市場賺到更多錢,印度的高管則讓許多人看到西方國家高管不具有的商業道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