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

壯大,不盲目

見報日:2011年6月25日

專題分析 李玉萍

同一天宣佈尋求合併,又在同一天決定放棄,若說雙雙瞄準興業資本的馬銀行和聯昌集團,從來沒有為此打過照面是騙人的。

礙于併購意願的風聲早已走漏,兩家銀行據悉在國家銀行的施壓下,正式在5月31日公開向興業資本“表明心跡”。

當局更設下只有3個月的洽談限期,避免耗時耗力的協商影響3家銀行本有的正常運作。

納西爾敢怒敢言

始料未及的是,老大老二未來得及上呈建議書給興業資本董事局,6月24日卻傳出放棄洽商,然后火速在閉市后大方承認“不談了”,市場不由得一片愕然。

平平無奇的馬銀行文告沒有交待“棄談”的理由,向來以敢怒敢言著稱的聯昌集團總執行長拿督斯里納西爾,就在文告直截了當明說“既然未能創造價值,又何必浪費時間和資源”。

有趣的是,納西爾提及的“評估主要股東目前的期望后”,所謂的股東卻很難不讓人聯想到,剛以每股10.80令吉或總值59億令吉入股興業資本的Aabar投資。

因為市場一味把這高門檻視為兩家銀行洽併興業資本的基準,讓一開始就以“創造價值”為洽商最主要考量的兩家銀行大打退堂鼓。

畢竟經過2008年金融風暴一役后,銀行界的併購估值已今非昔比,沒有多少業者願意盲目壯大規模,來承擔超付的風險。

馬銀行就深諳超付的代價,當年以高達4.7倍賬面價值收購印尼國際銀行招致惡評,2009財年淨利更備受撥備衝擊,陷入逾10年來最差財報表現的窘境。

馬銀行和聯昌或許了解被合併利好衝昏頭的興業資本,其實需要好好冷靜方能顯現基本面的價值,所以甘願自行大倒一盆冷水,也不要為了爭一時長短,日后再聽到超付的嘲笑聲。

兩家銀行其實亦敵亦友,身處同一大環境自然以大局為重,現在雖“攜手”澆熄市場過熱的期望,日后哪怕沒有同台較量的日子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