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

局部取代麵粉 可省8000萬 木薯番薯商業化欠東風

見報日:2010年4月4日

木薯和番薯,往往給人難登大雅之堂的刻板印象。
在眾人眼中,它們總被視為「窮人的農作物」,最常讓人聯想的,莫過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糧食短缺時,作為最主要的充饑食品。
然而,儘管身價卑微且乏人問津,木薯和番薯的用途卻可以遠遠超越國人想像,甚至有很大的商業價值待開發!

消費者對木薯和番薯的認知僅限于食用,故忽略其他廣泛的商業用途。
球7大產物中,木薯和番薯分別排名第六和第七,兩者皆是澱粉的重要來源,至于澱粉則可廣泛用在食物、飼料,甚至是燃油。

在我國,重要的塊根農作物(root crop)包括木薯、番薯和芋頭。

但大馬農業發展研究所(MARDI)首要研究員陳瑞蓮博士指出,國內消費者對木薯和番薯的認知只限于食用,導致這兩種用途非常多元化的農作物,乏人問津。

鑽研木薯和番薯用途長達37年的她,接受《中國報》專訪透露,傳統來說,木薯和番薯特別是番薯通常由農民耕種為補助食品,其中以高收益和美味可口的特性最為重要。

每年進口8億麵粉

“我國每年進口總值約8億令吉的麵粉,但若把番薯製成粉狀,即使未能全面取代麵粉,但仍可用來烘焙麵包、糕餅和蛋糕。

“若能以番薯粉取代其中10%,已能節省約8000萬令吉的可觀數目。”

她說,木薯和番薯用途商業化可謂“萬事俱備,只欠東風”,因為目前我國未有任何工廠把木薯和番薯製成粉狀。

“相關計劃已如火如荼進行中,登嘉樓中區發展局(Ketengah)將投資約150萬令吉,今年在登嘉樓開設我國第一間番薯粉廠,而且當地的砂性地質適合耕種番薯。”

大馬農業發展研究所將成為伙伴之一,授予製造番薯粉的知識。

陳瑞蓮說,這將是把木薯和番薯用途“升級”並商業化的首要步驟,否則若只食用,根本毫無市場支撐可言。

她透露,雀巢(NESTLE,4707,主要板消費)早在去年1月,與大馬農業發展研究簽署簽署備忘錄協議(MOA),在旗下產品使用后者研發,並富含維他命A的番薯“Vitato”。

“他們已嘗試使用40%的番薯粉製造快熟面,效果和味道不錯,惟不願參與製造番薯粉,若番薯粉廠計劃成功或可催生大量生產。”

特製食品或作天然染料

陳瑞蓮博士鑽研木薯和番薯的用途長達37年。
除了製成粉狀,陳瑞蓮說,木薯和番薯可製成特別食品供對小麥蛋白(wheat gluten)敏感、患有乳糜瀉(coeliac disease)的消費者服用,主要因為塊根農作物不含有穀蛋白。

“乳糜瀉是一種對麵粉中的穀蛋白黏膠質消化不良的症狀,在美國,每133人中就有1人患有此症,相等于超過200萬人患有此症,英國則是每100人中的1人。”

她認為,這為番薯粉和木薯粉提為多元食品系列的良機,開拓患有乳糜瀉症狀的利基市場。

“目前,大馬農業發展研究所已成功研究一個蛋糕食譜,以番薯粉全面取代麵粉。”

她指出,該所也研究各種不含有穀蛋白的配方,以木薯粉配上白米粉、玉蜀黍粉和大豆粉來烘焙麵包。

但除了製成粉狀,木薯和番薯仍可製造天然染料。

陳瑞蓮透露,天然染料可從番薯的類胡蘿蔔素(carotenoids)或類黃酮(flavonoid)取出,色系從黃至深橙色,至于紫色則從花青素(anthocyanin)取出。

“從番薯取出的這些聚合物,可加入食品和飲品添加色彩,卻不影響消費者健康。”

她說,日本和韓國便是這方面的佼佼者,無論是麵條、冰淇淋、麵包、糕餅、瓶裝或罐裝飲品,皆使用取自番薯的染料。

向外國取經泰國引領區域

中國是全球最大番薯生產國,並早有番薯粉廠和相關產品。
我國雖未有木薯和番薯工業發展的實例,但仍能向其他國家取經。

陳瑞蓮說,按鄰近國家而言,泰國乃其中佼佼者。

“木薯早在1970年代尾期,轉變成興旺的領域,出口木薯條、飼料和澱粉。”

她透露,全球最大木薯出口國是泰國,尼日利亞則是全球最大木薯生產國。

“全球最大番薯生產國是中國,但甚少出口,只供內需,並早有番薯粉廠,我國也進口番薯粉用來做豆腐花和涼粉。”

她曾到盛產番薯的日本川越市考察44週,那里所有產品皆源自番薯,甚至設有番薯博物館。

澱粉轉至酒精供製生化燃油

日本川越盛產番薯,到處可見不同的番薯食品。
雖然石油快要耗盡的恐慌日益高漲,原油能源的需求卻永無止境,生化燃油繼而成眾人焦點。

陳瑞蓮指出,源自棕油的生化柴油或是最便宜及最有效的柴油替代品,但使用哪種澱粉農作物,轉換至酒精以取代汽油的方案迄今未有任何定論。

她透露,各國開始使用不同的農作物生產生化柴油和燃油酒精,其中歐洲使用棕油和油菜籽生產生化柴油,至于巴西採用甘蔗、美國利用玉蜀黍和泰國使用木薯生產乙醇(ethanol)。

“雖然如此,已有開始以木薯和番薯來滿足這項需求,如泰國的5%燃油源自木薯。”

她指出,儘管目前數據顯示,若以每公頃生產的燃油酒精計算,甘蔗生產力最高,接下來是甜高梁,甜菜和木薯則不相伯仲。

“由于番薯種植期較短,每年可收成兩次,所以酒精產能或可超過甘蔗。”

天然植物聚合物可分解塑膠

全球每年約製造2億公噸塑膠,使用的塑膠袋約5000億個,然而,地球、野生和海洋動物每年面對超過1億公噸的塑膠污染。

這得歸咎于時下許多人“用后即丟”的態度,孰不知塑膠得耗上300年才可光降解(photo-degrade)。

陳瑞蓮說,根據全球最大化工集團德國巴斯夫(BASF),再循環塑膠的成本比製造新塑膠更高,所以可生物分解(biodegradable)塑膠漸引起注意。

“傳統的塑膠因長聚合物過大過緊,無法由微生物分解,但澱粉製造的可生物分解塑膠擁有天然植物聚合物,含有已準備分解的分子。”

價廉耗地木薯澱粉業沒落

木薯的商業耕種,無論作為澱粉或飼料的能源來源,木薯含有的澱粉質成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。

陳瑞蓮指出,更有趣的是,由于較快的回酬率,在熱帶國家的澱粉來源,木薯往往比西谷椰子(sago palm)更受歡迎。

“比起西谷椰子10到15年的收成期,木薯收成期只需1年。”

她說,比起番薯,木薯需要更大耕種地,1公頃可種1萬木薯,卻可種4萬番薯。

“因此,輝煌一時的國內木薯澱粉工業漸已沒落,早期霹靂有8間澱粉廠,如今恐怕不到兩間,因為若要工廠保持營運,至少要有耕種多達2000公頃的木薯。”

她透露,1970年代初期,供製造澱粉而耕種的木薯多達2萬2000公頃,到如今的近乎零。

“由于木薯分為可食用和不可食用,前者價錢貴于后者兩倍,所以無人願意耕種不可食用的木薯。”